黔西南州40年農村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紀實
盛開“三農”幸;
——我州40年農村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紀實
縱橫交錯的水泥路一會向上蜿蜒,一會向下延伸,峰巒疊嶂的群山之間,是辛勤的村民種植的一片片經濟作物:或是金銀花、鐵皮石斛,或是百香果、花卉,或是一壟壟蔬菜和成片的經果林……
立秋時節,天高云淡,風清氣爽,記者來到興義市則戎鄉冷洞村,仿佛置身于山地間最美麗的詩畫田園。在這片希望的石旮旯土地上,一個個現代農業基地從無到有,相繼建成,特色產業發展的路子越走越寬廣。
“我一直都在石斛種植基地務工。每個月,都可以領得2200元的工錢。”在興義首草谷有限公司在冷洞村承包的鐵皮石斛基地里,該村烘納組的村民李四英蹲著身子,用手細細地捋著生機盎然的石斛,笑得合不攏嘴。
“鐵皮石斛中藥材公司落戶冷洞村后,隨著基地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勞動力需求的提升,不僅有效促進了冷洞村及周邊村民就業機會,而且還能讓村民們通過出租閑置的山地增加經濟收入。”冷洞村黨支部書記朱昌國介紹。
“托黨的惠農政策,我們現在種地不交稅,相反還有補貼,吃的有了,穿的也有了,啥子都不用愁了!”在冷洞村委會辦公室門口,冷洞組村民李心得欣喜地說。
以前,冷洞村到處荒山禿嶺,一年有半年缺糧。2001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625元,人均占有糧食僅有295公斤,是州內出了名的偏僻村、貧困村,一向被喻為“興義的麻山”。
農村、農業、農民,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三個核心問題。如何突破?無時無刻不成為我州各級干群思考和探索的主要問題。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冷洞村在村黨組織的帶領下,一直堅守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炸石造地、改土造田,成為全省農業發展的一面旗幟。
1996年,時任冷洞村統計員的朱昌國帶領全村群眾修水池、建水窖,帶領群眾種植金銀花,讓冷洞村告別了日常吃苞谷飯的歷史。
2001年,在村支書朱昌國的帶領下,冷洞村人均純收入達1700元,人均占有糧食達400余公斤,貧困人口減少至200余人,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2002年以來,冷洞村在各級各部門的大力幫扶下,先后硬化8.6公里通組公路、實施坡改梯50畝、新建小水窖358口、水澆池296口、沼氣池172口、地改田344畝,一個昔日封閉落后的貧困村逐漸變得充滿活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祖國進入新時代,冷洞村更是邁入了發展快車道,收入節節攀高。在520戶1886人中,有200多戶人家都買了轎車,摩托車更是普遍,日子是越過越紅火。
黨的十九大召開后,冷洞村緊跟時代步伐,大力弘揚“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干實干、后發趕超”的新時代貴州精神,不斷探索發展之路,讓大多數的群眾逐步脫貧致富奔小康,描繪了一幅農村改革發展的美麗畫卷。
近年來,冷洞村堅持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目標,以脫貧攻堅行動為帶動,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標準,先后投資125萬元,硬化通村道路8.6公里,亮化民居150戶,因地制宜規范鄉村建筑風格,打造特色民居庭院,全面改善了人居環境和村莊整體形象,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1年的625元增長到今年的8000多元,走出了一條集特色農業、生態農業、旅游觀光農業為一體的產業發展之路。
冷洞農業變強了,冷洞農村變美了,冷洞農民變富了。冷洞村的這一系列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我州“三農”工作在建州四十年中巨變的一個生動縮影。
1982年5月1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40年來,可以自豪地說,南北盤江兩岸“三農”幸;,正在熾熱盛開。
1978以來,特別是1982年建州后,我州科技興農水平的提高和農業投入的不斷增加,為全州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由溫飽向小康的歷史性轉變奠定了基礎。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州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各項農村政策,大力發展特色經濟,農業和農村經濟步入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的新時期。
2007年,全州實現農業增加值40.71億元,比1978年增長6倍,年均增長6.7%;糧食產量為108.3萬噸,比1978年增長1.1倍,年平均增長2.6%。農產品的極大豐富,有效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徹底改變了人民的食物結構,為全州總體進入小康社會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州積極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重點發展科技農業、特色農業,農業產業化經營由“星星之火”變成了“燎原”之勢,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2008年,全州農作物種植面積353869公頃,糧食產量110.3萬噸,肉類總產量13.10萬噸,在實現農業經濟發展歷史性跨越的道路上邁出了新步伐。
2017年,全州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00.69萬畝,糧食總產量104.72萬噸。新增興義市七捧高原核桃產業園區、貞豐縣小屯生態茶產業示范園區、望謨縣沿江熱作產業示范園區、安龍縣普坪果藥休閑農業示范園區4個省級園區,同時,入駐園區企業493家,其中省級及以上重點龍頭企業6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554個,實現總產值155.8億元,為加快推進園區建設和著力發展山地高效農業,取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2018年,我州大力發展山地高效農業,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為目標,圍繞特色農業產業建設抓布局、促規模,抓龍頭、促品牌,抓園區、促帶動,農業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穩中向好,農民增收呈現良好態勢,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改善,農產品喜獲豐收,產業規模效益日益凸顯,農產品加工業穩中有升,一二三產融合、農旅一體化、農村改革得到積極穩步推進。
2019年,以我州首批58個500畝以上示范壩區為重點的產業結構調整向縱深推進,完成玉米調減面積57.5萬畝,新增種植茶葉、蔬菜、精品水果、中藥材、薏仁米、油茶共50.74萬畝,新增食用菌1.47億棒。500畝以上示范壩區大力發展茶葉、食用菌、蔬菜、精品水果、中藥材(含石斛)、生態畜禽、生態漁業、薏仁、油茶、烤煙十大山地特色高效產業,種植面積17.54萬畝,平均畝產值達到10153元,帶動17.08萬農戶增收,建成省級高效園區50個,實現產值220億元。
2020年,我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417.75億元,同比增長6.6%,增速排全省第二位。第一產業增加值249.35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441元,增速8.6%,增速排全省第二位,交出了一份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亮眼的“豐收成績單”。
2021年,我州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立足山地實際,做足山地文章,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確保了全州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穩定發展: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444.63億元,增長9.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623元,增長10.3%。規;N植菜心7.2萬畝、花菜7.1萬畝,總產量24.7萬噸,總產值11.9億元。水稻最高畝產達1123.87公斤,再創全省水稻高產新紀錄。全年完成糧食總播面積345.9萬畝,同比增幅7.3%;糧食總產量103.29萬噸,同比增幅10%,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鄉村振興開新局提供了堅實支撐。
一組組統計數據溫暖著農民的心。
建州40年來,農民變富了。以前低矮的茅草房變成了瓦房、平房、樓房,居住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窮二白”到生活富足,從滿足生活需求逐步向提升生活質量轉變,農民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而是成長為擁有現代市場理念的新時代農民。好多農戶不僅手頭有錢花,而且銀行有存款,“錢袋子”真正鼓起來了。
建州40年來,農村變美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州委、州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州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很大成效,一個個宜居、宜業、宜游的新農村在黔西南州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花開朵朵,正成為多彩貴州的新名片,幸福田園的新代言。
建州40年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挺進,全州農業變強了。目前,我州已累計培育州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76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110家;農民合作社共4216個,其中國家示范社14個、全國農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單位1個、省級示范社76個、家庭農場3233個,利用東西部協作機遇,認定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24個。組建集體經濟組織1224個,推進1195個村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經營性資產量化15.4億元,發放股權證75.08萬個。新增綠色食品認證2個、地理標志農產品登記2個,目前已累計認證綠色食品29個、中綠華夏有機產品4個、國家地理標志登記農產品29個,農業農村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四十年滄海桑田,四十年彈指一揮間。建州四十年以來,我州“強農”步伐蹄疾步穩,讓生活在這片1.68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各族兒女,共同譜寫了農業經濟超常規發展的歷史新篇章。
來源:黔西南日報 作者:韋歡

頻道推薦
共有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