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hnlp9"></form>

<form id="hnlp9"><dfn id="hnlp9"></dfn></form>
    <meter id="hnlp9"><dfn id="hnlp9"></dfn></meter>

    <address id="hnlp9"><ol id="hnlp9"></ol></address>

        <em id="hnlp9"></em>
        
        
        <span id="hnlp9"></span>

        <nobr id="hnlp9"></nobr>

        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文化交流

        《元中國時代》嘗試還原夏朝以前上古社會場景

        2020年09月28日 10:36:07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應妮


          《元中國時代》書封。商務印書館供圖

          中新網北京9月28日電 (記者 應妮)陶寺遺址是曾經的堯都,堯舜禹更可能是一個沿襲性的稱號,大禹治水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或許還是由于天氣變化……日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元中國時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華夏大地場景》,嘗試還原這段特殊歷史時期的社會場景,讀來令人意興盎然。

          何謂“元中國時代”,作者李琳之解釋即最初或最早的中國。他引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駑博士、高江濤博士的結論,因陶寺遺址誕生的公元前2300年是目前所發現的“中國”最早誕生的時間,所以陶寺古國又被稱為最早或最初的中國。

          陶寺遺址被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距今4300-4100年,中期距今4100-4000年。這一數據同文獻記載的堯舜禹時代基本吻合。之所以說“基本”,作者引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震中的觀點指出,堯舜禹這些人物往往不是指具體個體,而是同其部族名稱、圖騰名稱,甚或地名聯系在一起的,因而堯舜禹更可能是一個沿襲性的稱號。

          李琳之表示,從陶寺當地有關堯的遺跡遺址和傳說、風俗來看,陶寺方圓百十公里以內,這種民俗、民間傳說和相關遺跡遺址是一種以陶寺遺址為核心呈輻射狀向外圍,成系列、成邏輯的發散性分布狀態。

          但與此同時,作者也指出該怎樣對待民間傳說。他以湖南九嶷山一帶千百年來流傳的“舜死蒼梧”,娥皇女英二妃哭舜眼淚變成鮮血落在竹叢、竹子變為斑竹的傳說,盡管從傳統史學和考古學來看,這是一種無稽之談。但他在研究中發現,或許這一傳說背后反映的可能是舜在年老之后被禹“流放”,或是“舜伐三苗”而死在蒼梧。

          其理由是,陶寺中期城址內迄今只發現了一座中期王陵,而早期200年間卻發現了6座王陵,再結合《韓非子·外儲說右上》等文獻記載的“舜逼堯,禹逼舜”,就會發現陶寺遺址和遠在千里之外的九嶷山舜帝陵從邏輯、時間和情理上似乎都發生了某種對應的聯系。“這提醒我,在研究上古史時,不能完全忽視民間傳說和相關人文遺跡,因為它們可能恰恰是以一種夸大或歪曲的形式在反映歷史迷離背后的真相,其中不乏真理的顆粒。”李琳之說。

          至于如何對待所謂正確的文獻記載?李琳之認為也要抱著懷疑的態度來使用。在該書長達9年的尋訪、調研和寫作過程中,作者除了翻閱、梳理大量相關古籍和考古學論文、著作外,還幾乎跑遍了書中重點提到的所有考古學遺址。“與其說這本書是寫出來的,不如說是跑出來的。”

          作者李琳之現為山西大學特聘教授,他利用最新考古學成果,并綜合運用文獻學、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等研究方法,嘗試揭示了元中國時代——從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800年這500年史前中國歷史發展的線索并還原社會場景。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的目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ldqxnw@163.com),我們將及時更正或刪除,謝謝!

        我要評論

        共有0條評論

        相關信息

        熱文排行

        24小時 一周 一月

        《元中國時代》嘗試還原夏朝以前上古社會場景

        中國新聞網 | 2020年09月28日 10:36:07 | 應妮


          《元中國時代》書封。商務印書館供圖

          中新網北京9月28日電 (記者 應妮)陶寺遺址是曾經的堯都,堯舜禹更可能是一個沿襲性的稱號,大禹治水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或許還是由于天氣變化……日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元中國時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華夏大地場景》,嘗試還原這段特殊歷史時期的社會場景,讀來令人意興盎然。

          何謂“元中國時代”,作者李琳之解釋即最初或最早的中國。他引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駑博士、高江濤博士的結論,因陶寺遺址誕生的公元前2300年是目前所發現的“中國”最早誕生的時間,所以陶寺古國又被稱為最早或最初的中國。

          陶寺遺址被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距今4300-4100年,中期距今4100-4000年。這一數據同文獻記載的堯舜禹時代基本吻合。之所以說“基本”,作者引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震中的觀點指出,堯舜禹這些人物往往不是指具體個體,而是同其部族名稱、圖騰名稱,甚或地名聯系在一起的,因而堯舜禹更可能是一個沿襲性的稱號。

          李琳之表示,從陶寺當地有關堯的遺跡遺址和傳說、風俗來看,陶寺方圓百十公里以內,這種民俗、民間傳說和相關遺跡遺址是一種以陶寺遺址為核心呈輻射狀向外圍,成系列、成邏輯的發散性分布狀態。

          但與此同時,作者也指出該怎樣對待民間傳說。他以湖南九嶷山一帶千百年來流傳的“舜死蒼梧”,娥皇女英二妃哭舜眼淚變成鮮血落在竹叢、竹子變為斑竹的傳說,盡管從傳統史學和考古學來看,這是一種無稽之談。但他在研究中發現,或許這一傳說背后反映的可能是舜在年老之后被禹“流放”,或是“舜伐三苗”而死在蒼梧。

          其理由是,陶寺中期城址內迄今只發現了一座中期王陵,而早期200年間卻發現了6座王陵,再結合《韓非子·外儲說右上》等文獻記載的“舜逼堯,禹逼舜”,就會發現陶寺遺址和遠在千里之外的九嶷山舜帝陵從邏輯、時間和情理上似乎都發生了某種對應的聯系。“這提醒我,在研究上古史時,不能完全忽視民間傳說和相關人文遺跡,因為它們可能恰恰是以一種夸大或歪曲的形式在反映歷史迷離背后的真相,其中不乏真理的顆粒。”李琳之說。

          至于如何對待所謂正確的文獻記載?李琳之認為也要抱著懷疑的態度來使用。在該書長達9年的尋訪、調研和寫作過程中,作者除了翻閱、梳理大量相關古籍和考古學論文、著作外,還幾乎跑遍了書中重點提到的所有考古學遺址。“與其說這本書是寫出來的,不如說是跑出來的。”

          作者李琳之現為山西大學特聘教授,他利用最新考古學成果,并綜合運用文獻學、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等研究方法,嘗試揭示了元中國時代——從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800年這500年史前中國歷史發展的線索并還原社會場景。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的目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ldqxnw@163.com),我們將及時更正或刪除,謝謝!

        推薦閱讀
        黔西南廣播電視臺   2020-10-29
        黔西南日報   2020-10-30
        黔西南人才市場  2020-11-03
        中共安龍縣委組織部  2020-10-28
        黔西南廣播電視臺  2020-11-22
        興義市人民政府網  2020-11-23
        義龍新區新聞中心  2020-11-05
        滬昆鐵路客運專線貴州有限公司 中鐵一局盤興鐵路項目部  2020-10-31
        黔西南廣播電視臺  2020-11-14
        廉潔黔西南  2020-10-29
        美女痉挛高潮在线30分钟

        <form id="hnlp9"></form>

        <form id="hnlp9"><dfn id="hnlp9"></dfn></form>
          <meter id="hnlp9"><dfn id="hnlp9"></dfn></meter>

          <address id="hnlp9"><ol id="hnlp9"></ol></address>

              <em id="hnlp9"></em>
              
              
              <span id="hnlp9"></span>

              <nobr id="hnlp9"></nobr>